秦俑(以下简称秦):这一周我一直在处理自由来稿。在几百篇稿子中,有些能让人眼前一亮,情绪很容易被调动;但也有一些很难引起兴奋,甚至让人感觉有些郁闷。
邹磊(以下简称邹):我也有类似感受,很多来稿显得角度陈旧,情节沉闷,表现手法呆板,与时代脱节。
秦:提到陈旧的形式和观念,我想到最近论坛上的一个帖子,标题是《重复,小小说的癌症?》。许多讨论认为,近几年小小说创作存在严重重复,根源在于旧有表现形式和内容。虽然部分作家在形式上做了探索,但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模式,少量作家还停留在过时的生活理念上,创作内容也存在大量模仿现象。这些讨论值得我们关注。
邹:对,小小说作家似乎还未意识到,随着读者群体的更替,对小小说的欣赏和解读已发生巨大变化,新阅读期待也在不断生长。这一变化深刻且巨大的,未能察觉者,其创作难免失去生机。
秦:我也在思考什么才是优秀的小小说。或许我们应将标准交给读者,尤其是当下的读者,他们才是最公正的评判者。作家要体现主体性,但也要更主动地缩短创作与读者之间的距离,让创作与阅读产生互动,既引导阅读潮流,又了解读者的兴奋点。
邹:但有些作家的创作与读者期待存在距离。例如,一位西北的读者提到,他曾喜欢的作家,虽然十多年前写了许多优秀小小说,但近作依然停留在老式婚姻自由主题,让他感到失望。
秦:确实如此,很多人未能意识到创作也需“与时俱进”。一位高中生网友提到,他喜欢《小小说选刊》和《百花园》,但对一些陈旧题材如土改、官场等感到厌烦。这表明,创作需要避免陈旧的题材和模式。
邹:这两位读者的反馈很有代表性。你觉得是什么原因让读者对这些题材的小小说感到冷淡?
秦:从阅读心理看,人们对新鲜事物始终敏感,而新鲜期很短。重复显然会让创作失去吸引力。特别是小小说短小精悍,稍有疏忽就容易重复他人或自己。
邹:读者是作家作品最直接的感受者。《小小说出版》曾有“红色警报”栏目,读者会善意提醒作家。编辑也需对读者反馈保持警觉。
秦:编辑要成为优秀的读者,从读者的角度评判作品,提供最优质的精神产品。
邹:优秀作者也需具备这种意识。小小说读者的数量直接影响文体的价值和发展,因此创作者应避免陈旧的选材角度和情节模式。
秦:但在传统题材领域也有优秀作品,如许行的《立正》和黄建国的《谁先看见村庄》,仍受到读者喜爱。
邹:这说明尽管某些题材冷淡,但其中优秀作品仍能获得认可,值得作家研究。
秦:这与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个性有关。读者不满的是单薄的创作,优秀作品能够深刻挖掘人性,展现独特的艺术追求,容易赢得关注。
邹:创作的真诚度也很重要。相同素材,不同作家可以表现出不同品味,取决于情感调动、角度切入和创新意识。
秦:创新是创作的生命力。乡村题材虽然不受欢迎,但黄建国的作品仍受喜爱,关键在于作者是否能敏锐地捕捉到新风尚和变化。
邹:但由于作家的个人体验,持续创新并不容易。
秦:这要求作家时刻保持清醒,不断调整自己,发现创作瓶颈时,应开辟新视角和领域。
邹:一些作家做得很好,如宗利华和邓洪卫,他们的创作历程充满创新和自我挑战。洪卫的历史题材向当代题材的转变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。
秦:邓洪卫在《抛置砖块的写作》中谈到,转型的动力来源于作家的艺术追求。这种追求无论在历史还是当代题材中,都表现出作家的当代性,与读者期待契合。
邹:准确把握时代动态,并用鲜活的文字表现出来,需要智慧和勇气。